热门搜索:
吸光发热检测-T/GDBX012-2019附录B检测服务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服装所对应功能性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产品使用说明、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鉴定由纺织织物为主要面料制作的各类服装涉及的功能性测试
,其它面料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的各种功能性服装(面料)。
1.本实用新型涉及仪器仪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纺织品光热转换升温保暖性能测试仪。
背景技术:
2.自从纺织品出现以来,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保暖,满足人体避免体温散失的需求。随着纺织品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型保暖蓄热材料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譬如继传统的远红外发热材料之后,全光谱发热材料也在纺织品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在面料、里料及填充材料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3.但是,由于新型纺织材料及产品的发热机理及表现形式与传统纺织材料各不相同,以往的测试方法已不适应部分新型材料的吸热、传热及蓄热特点,无法合理的表达出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升温蓄热效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国内目前仅有吸湿发热针织内衣的行业测试标准,而关于光吸收保暖性能的测试研究还不够完善,测试方法标准多集中在研究稳定状态下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即考核能量在纺织品作用下散失的难易程度,主要的指标有热阻、热导率、克罗值等,无法对新型纺织材料在光照条件下自身发热或升温作出一个合理的评价。
4.目前在吸光发热(光致热)纺织品测试领域,日本纺检试验中心采用的是光吸收保温测试(boken标准bqe a 036)方法,具体做法是将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安装在15厘米
15厘米试样的背面*,用卤素灯(模拟阳光)照射样品表面并进行测量。目前国内的广东省团体标准《t/gdbx 012 2019服装功能性技术要求》在其附录b(规范性附录)中也有类似的吸光发热性能试验方法,
此方法以及《纺织品吸光发热性能测试方法》几乎和日本纺检试验中心的试验方法如出一辙。
此类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织物光热转换能力的强弱,但其也有着严重的局限性。
不同材质的织物,其热传导系数也各不相同,而其织法或厚度不同时,传导到包夹在织物内的温度传
感器上的数据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会和实际应用产生较大的差异。
5.传统的保温纺织品厚度大,虽然保暖性能得到保证,但外观会显得臃肿不堪,而新型保暖材料要在款式
和功能上做到能满足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其厚度就需要减小,而这必然又会使其保暖性能
受到质疑。正因如此,保温材料中的基本性能——保暖性(保温性)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应用于纺织品保暖性的主要指标有热阻、热导率、保温率、克罗值等。在国外的标准中,
一般都使用热阻这个指标,而很少用到保温率。在国内的标准中,则以保温率为常用标准,
热阻只在一些测试方法标准中出现。在行标《金属化纺织品保温性能的测定》(fz/t60013
93)中,既有保温率,也有热阻指标。由于国内外标准不一,甚至国内标准的使用都有所差异,
这就造成了对纺织品保温性能评价上的混乱和差异。除了热阻等指标之外,影响人体接触冷暖
感的织物因素有很多,如织物结构、织物厚度、织物间空隙、纤维瞬间传热性能、
织物与皮肤的温差等。一般认为织物热传导率高,人体皮肤表
面的热量迅速通过织物传至外部产生凉感,反之织物热传导率低,人体皮肤表面的热量被织物
传至外部所需的时间较长,则产生暖感,但这对于能反射人体热辐射的新型保暖材料来说,就不是那么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