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往往用比表面积值来表征矿粉的粗细,并且将其与掺有矿粉的水泥胶砂、混凝土的性能加以联系,比表面积值固然能表示矿粉的总体粗细水平,但它却无法反映矿粉的颗粒群分布情况。
从微集料效应考虑, 矿渣粉的性能与其粒度分布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细磨矿渣粉的粒度分布与 Rosin-Rammler-Bennett(RRB )方程有较高的吻合性, RRB方程为 lglg[100/R(x)]=nlg(x/x′)+lglge, 因此可用该方程中的特征粒径 x′和均匀性系数 n 两个特性参数来确定矿渣粉颗粒群分布的总体特征, x′值可以表征矿渣粉的总体粗细程度, n 值则反映了矿渣粉体颗粒粒径分布的宽窄程度, n 值越小,颗粒粒径分布越宽。本文中依据 RRB 方程, 通过勃氏透气仪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分别对矿渣微粉的比表面积与粉体颗粒粒径分布进行分析, 同时研究它们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1 实验
1.1 原材料
采 用 山 东 水 泥 厂 生 产 的 硅 酸 盐 水 泥 作 为 基 准水 泥 ,矿 渣 为 山 东 某 公 司 高 炉 水 淬 矿 渣 。利 用 直 径500 mm、 筒体长 500 mm 的标准实验室磨机将粒状高炉矿渣按不同粉磨时间磨细成几种矿粉,样品编号为 KF1—KF6。
1.2 测试方法
利用勃氏透气仪和激光粒度测试仪分别测试矿渣粉体的比表面积和颗粒群的分布;将矿渣微粉等质量取代 50%(质量分数)的基准水泥,配成矿渣水泥,按照 GB/T 17671—1999 规定的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测定其 7、 28 d 的强度。
2 分析与讨论
2.1 矿渣粉比表面积与水泥胶砂强度的关系
通过勃氏透气仪测定了 6 个矿粉试样的比表面积,其结果见表 1。
矿渣水泥胶砂强度检验结果见表 2。由表中矿渣水泥胶砂强度测试结 果 可 以 看 出 :除 矿 粉 试 样 KF1和 KF2 的 7 d 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均低于基准水泥的 7 d 强度外, 矿渣水泥的抗折和抗压强度都随着矿渣微粉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强度与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几乎呈线性增长关系。这是因为矿渣微粉细度提高,水化活性随之增大,因此水泥胶砂强度也就越高。矿粉试样 KF3-KF6 的 7 d 强度较基准水泥均有所提高,而在 28 d 龄期时 ,所有矿渣水泥的抗折 、抗压强度均有大幅提高,且均**基准水泥的强度。
由以析可以看出:比表面积小于 350 m2/kg的矿渣微粉活性发挥较低,且不同品种的矿渣微粉在如此低的比表面积时, 其 7 d 活性发挥普遍较差;当比表面积介于 427~610 m2/kg 之间时, 矿渣微粉的活性发挥较好,7、28 d 强度都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随着比表面积的提高,其强度也已**过基准水泥的胶砂强度。
2.2 矿渣粉粒度分布与水泥胶砂强度的关系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矿粉试样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的颗粒群分布的结果根据 RRB 公式进行线性回归拟合。表 3 和表 4 分别为矿渣粉颗粒群分布结果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中 n 值表示均匀性系数,n 值越大,粉体颗粒分布范围越窄,表明颗粒分布越均匀,反之,n 值越小 , 颗粒分布越不均匀 ;x′值为特征粒径, x′值越大, 粉磨的矿渣粉中粗颗粒所占的比例越大,反之则细颗粒所占比例越大。